git之路:rebase & cherry-pick
在团队协作和日常开发中,rebase
和 cherry-pick
是 Git 中非常强大的两个命令。它们不仅能让你的提交历史更加清晰,还能灵活地“搬运”代码。本文结合一张可视化分支图,带你深入理解这两者的用法与区别,并掌握团队协作中的最佳实践。
在团队协作和日常开发中,rebase
和 cherry-pick
是 Git 中非常强大的两个命令。它们不仅能让你的提交历史更加清晰,还能灵活地“搬运”代码。本文结合一张可视化分支图,带你深入理解这两者的用法与区别,并掌握团队协作中的最佳实践。
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使用 shell 的用户,几乎肯定会在主目录下有一个 .bash_profile
或 .bashrc
脚本,通常包含各种调整,比如设置环境变量(将某个目录添加到 $PATH
)、告诉 shell 做聪明的事情(如 set -o noclobber
)以及为命令添加各种别名(如 alias please=sudo
)。
(如果你真的很有条理,你会把所有点文件都放在某个仓库中,这样你就可以在所有工作的机器上保持设置同步。)
无论如何,我怀疑很少有人知道 .bash_profile
和 .bashrc
这样的文件实际上什么时候被执行。当我刚开始时,我只是按照别人的建议把东西放在 .bashrc
中,然后当它不工作时,就放到 .bash_profile
中。我可以在这里停下来,只描述 bash 的启动过程(尽管它很愚蠢),但有一个复杂的情况是,我在几年前切换到了 zsh(并且没有回头),但偶尔会在没有安装 zsh 的机器上使用 bash。
在Linux系统中,任务控制是每个用户都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。无论是运行长时间的计算任务、管理多个进程,还是在SSH连接断开后保持程序运行,都离不开任务控制技术。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出发,系统介绍Linux任务控制的完整知识体系,为你提供一份实用的技术指南。
在 Linux 或 macOS 系统中,那些以点(.
)开头的文件和文件夹,即 dotfiles
(如 .bashrc
, .gitconfig
),是塑造我们数字环境的灵魂。它们记录了从终端提示符的美化,到编辑器(如 Vim/Neovim)的每一个快捷键,再到窗口管理器的布局规则。一个精心调教的 dotfiles
集合,是我们追求效率与个性的直接体现。
然而,随着我们配置的日益精细和跨设备工作的常态化,一个问题浮出水面:如何优雅、高效地管理这些散落在主目录各处的“灵魂碎片”?
很多初学者都会被“终端”、“Shell”、“cmd”、“bash”、“zsh”、“PowerLevel10k”这些名词绕晕。本文旨在用“三层模型 + 一个比喻”帮你一次性理清它们的关系,并系统梳理其在 Windows、macOS、Linux 三大平台下的主流实现与配置方法,为你提供一份清晰、可随时查阅的技术指南。
本文深入探讨了可信执行环境(TEE)的核心技术,特别是Intel的Trust Domain Extensions (TDX)。我们从TEE的基本概念出发,逐步解析了其信任模型从传统虚拟化到机密虚拟机的演进历程。文章重点剖析了TDX的几大核心安全机制,包括远程证明、安全数据处理模式(内存计算与Sealing)、以及安全的密钥生命周期管理。通过对“代码修改”、“自我泄露”和“证明瞬时性”等关键问题的思辨,本文旨在为理解和应用TEE/TDX技术解决实际信任问题,提供一个完整而深入的框架。
今天来尝试本地部署一下DeepSeek,看看效果如何。